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问鼎十国 > 第450章
    “反之,只要中原军陷在了河东,时间一久,就会给人一种中原不行的感觉,届时就算无仇无怨的人,都会来踩上几脚,捞些好处。”
    “故而,某以为我们不该急着出战。罗幼度此人战略目光极为可怕,手下又有诸多的谋臣猛将,我们过早地进入战场,反而容易给他击败。”
    “我军一败,河东的士气大跌,这样反而帮助了中原攻取河东。”
    耶律屋质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道:“我们不给中原击败我们的机会,就是对河东最好的帮助。晋阳城,我不信罗幼度有那通天之能,能够轻易地拿下。我们等陛下的大军支援,耗的他们精疲力竭的时候,以绝对的优势南下,也许能再次攻取开封呢!”
    第九章 再见折赛花
    麟州!
    杨重训的要求对于罗幼度来说,根本就不算要求,反而是一件美事。
    穿越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人才的认知。
    有一句通俗的词语来形容就是集卡。
    这并非刻意为之,但你明知对方未来的成就与自身的能力,事先投资,与其交好,那是人之常情。
    这杨家将虽然没有演义中的那么壮烈,什么七郎八虎,满门女将……
    与折家、老种家比起来,杨家也确实差点意思。
    但杨业个人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有名将之资。
    罗幼度巴不得能够多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
    但罗幼度也没有无条件的宽恕,只要杨业不如韩匡嗣那般,触碰底线,他都能予以赦免。
    杨重训对于自己兄长的德行还是很自信的,毫不犹豫地改旗易帜,在麟州城楼上挂上了中原新朝的旗帜。
    杨重训很是识趣,杨家的根基在麟州,需要立功在新朝巩固自己的地位,拉着折御勋就道:“勋弟,哥哥我寸功未立,无颜去见陛下。你我两家合兵一处,去打宪州如何?拿下了宪州,打通了与晋阳的道路。我们一起去面见陛下,就不必劳烦陛下亲临了。”
    折赛花笑道:“这法子好。”
    折御勋惊讶道:“不是应该先打岚州?”
    麟州、府州位于晋阳城西北方,一路往东南进兵,得经过岚州、宪州两地,方可抵达晋阳。
    杨重训笑道:“勋弟有所不知,岚州团练使刘绍早年在讨伐山贼谯晨时,知他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为贼,刘绍单枪匹马入山招降,说得谯晨来归。不想侯霸荣与谯晨有隙,诬他假意归降,意图劫掠粮库,将之袭杀。刘绍想为谯晨讨个公道,但刘承钧更器重勇猛的侯霸荣,草草了事。刘绍也因此事对刘承钧极为不满,早有反意。”
    “他见我俩出兵,定然心动,派人招之即可取城。”
    杨重训作为地方军阀,自然少不了结交周边豪强,以巩固地位。
    刘绍作为手握兵权的邻居,也在杨重训的结交之内。
    两人时常聚在一起饮酒,知道不少对方秘事。
    折御勋眼前一亮,说道:“大善,兄长在此等候片刻,弟这便回府谷调兵。”
    杨重训也道:“为兄也派人联系刘绍。”
    其实就算杨重训不联系刘绍,刘绍也动了反意。
    只是他东有麟州,西有宪州,给夹在中间,不敢妄动。
    他一直在等,等罗幼度的军队攻打宪州的时候,他再取了岚州进献,确保安全。
    杨重训的信如定海针一样,刘绍毫不迟疑,直接领兵冲到刺史府中将刺史殷荣杀了。
    其实这殷荣也动了反意,北汉太穷了,他一个刺史的俸禄,根本不够挥霍。依靠贪污维持生计,一开始是一点,随着胆子越来越大,这窟窿也就越大,不知如何填补。
    正心惊胆战的,遇到了中原大举入侵,殷荣瞬间动了心思,降了中原,窟窿不就没了吗?
    结果刘绍一刀将之砍翻在地。
    殷荣临终前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要降说声一起降啊,砍我干嘛!
    麟州、府州外加岚州,三州之兵,直奔宪州而去。
    宪州刺史郭维、团练使谢文良作出了死守的架势,拒绝归顺。
    杨重训、折御勋、刘绍只好将宪州包围起来,就地砍伐树木,作简单的攻城飞梯,来日攻城。
    折御勋年纪最小,但折家之名极盛,作为此路兵马的主帅。
    折御勋正在研究明日如何攻打宪州,一骑快马飞至,将一封急信递给了折御勋。
    折御勋见是父亲从府州传来的,打开细看,脸色微微一变,信中的内容显然是耶律屋质暂不支援晋阳的消息。
    折家是云中大族,世居云州。
    他们是为了给中国守国门而迁居至府州这狗不拉屎,鸟不生蛋的苦地方的。
    故而折家在大同云州有着自己的消息来源。
    这能够孤悬一方,折家的实力,显然并不仅限于外在。
    他们没本事旁听会议,但是北汉的救援,以及云州兵马的按兵不动还是能够打探清楚的。
    随着中原三路兵马行动轨迹的表露,罗幼度的目的也一点点地清晰明了。
    耶律屋质这种级别的好人物,更是早早地看穿了罗幼度的用意,决定不在中原锐气最盛的时候南下支援北汉。
    燕幽的失败,已经让契丹不敢再小觑中原,小觑罗幼度了。
    折御勋思量一二,叫来了自己的妹妹:“小妹,这是父亲寄的信,这里我走不开,你带些人马,将这信送往晋阳,亲自交给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