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南洋再起 > 第971章
    “这位刘先生说同你是旧识,今日来府上是来拜会你的,可曾认识?”
    经过一下午的交谈,刘玄初凭借自己的超高情商,已经同周父混成了忘年交。
    且刘玄初的博学多识,也是令周父这个大字不识的大老粗感到钦佩,是故,愿意称呼他一声刘先生。
    周天旭笑着对刘玄初拱拱手,并开口说道。
    “刘先生,许久不见,近来可好?”
    刘玄初也是从座位上起身,拱手回礼道。
    “一别经年,周指挥使风采更甚往昔!”
    周天旭只是笑着说道。
    “托陛下的福,在下过了几年好日子,气色比起原来当然要好上些许。”
    其实,这些年下来,周天旭这个锦衣卫都指挥使也是很忙的,过的并不轻松。
    但对男人来说,只要能手握大权,哪怕是再累再苦,那气色也不会差。
    “只是不知刘先生这次来南京,有何目的?”
    “如果在下能帮得上忙,请尽管说出来。”
    “当年刘先生帮了在下一把,如今刘先生如果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的话,在下如果能帮定然不会推辞。”
    周天旭已经在尝试打探刘玄初此来的目的了。
    当然了,他说的话也并非都是虚言!
    如果刘玄初需要他帮忙的只是一些小事,他当然不会拒绝。
    可若是刘玄初想要他周天旭做什么犯忌讳的事情,周天旭也是断然不会做的!
    周天旭知道自己如今的权势和地位,全然是来自于皇帝的恩宠和信任,如果没有皇帝的恩宠和信任,那他周天旭什么都不是。
    所以,周天旭是不会去做那种犯忌讳的事情的!
    刘玄初神色一正,开口说道。
    “周指挥使,在下是奉了大清皇帝的命令而来,想要同大明和谈的!”
    “还请指挥使替在下代为引荐!”
    周天旭闻言,眼睛一眯,开口询问道。
    “和谈?”
    刘玄初点头说道。
    “是的,大清皇帝愿意向大明称臣,以换取和平。”
    周天旭眉头一皱,感觉有点意思,但还是开口说道。
    “刘先生还是先去外交部递交国书吧,在下可以帮先生催促一下外交部,让他们尽快受理。”
    “并尽快将国书交于内阁审议!”
    虽然明面上看起来,周天旭是在很热情的主动帮忙。
    但实际上,周天旭却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可以帮你催一催外交部和内阁。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别的事情,你最好别开口,免得没了体面!
    刘玄初笑着点头道。
    “有劳了!”
    “既然如此,那在下便要告辞了!”
    周天旭点头说道。
    “刘先生回见!”
    刘玄初告辞离去,刚刚和刘玄初相谈甚欢的周父也并没有留人的意思。
    等刘玄初离开之后,周父才开口对自己的儿子说道。
    “天旭啊,这刘玄初乃清虏的使者,为父邀他入府,会对您有影响吗?”
    周父最在意的便是自己的儿子了。
    周天旭闻言之后,摇摇头说道。
    “父亲宽心,对儿子没什么影响的!”
    “回头儿子自己写个折子,把事情向陛下交代一下就可以了,不会有事的。”
    周天旭是朱宏煜的心腹,他知道心腹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便是,在他没有失去皇帝的宠信之前,他是绝对的位高权重的。
    而坏处同样明显,一但失去皇帝的宠幸,那他的下场绝对是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因为自己这个亲信,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这些他所知道的秘密,在他失去皇帝的宠幸之后,就会变成他的催命符。
    所以,周天旭在面对朱宏煜时,那是绝对的真诚。
    绝不会有丝毫的隐瞒!
    虽然,哪怕是周天旭一次两次的隐瞒没什么,可不信任是会被叠加的,一但他隐瞒朱宏煜的东西多了,叠加到了朱宏煜的信任临界值。
    那么,他离死也就不远了!
    周天旭可不信自己身边没有安插有皇帝的眼线,现在的大明可不光有锦衣卫这么一个情报机构。
    东厂可是也被重建了的!
    只是比起锦衣卫来,东厂要更神秘一些,不怎么抛头露面而已。
    ……
    山海关外,炮声隆隆!
    一枚枚炮弹毫不留情的向着山海关倾泻着火力。
    轰隆隆!轰隆隆!
    一发发实心炮弹,不停的砸在山海关的城墙上。
    山海关的城墙上的墙砖扑簌簌的掉落!
    砖石飞溅!
    清军被打的抬不起头来!
    但是,面对明军的强力炮击,清军上下却是并不惊慌。
    因为,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
    明军抵达山海关城下已经有近十日了,雷打不动的一天两次炮击,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偶尔晚上还会给山海关加个餐!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明军的重炮虽然在对着山海关倾泻火力,但却始终没有真的发起进攻。
    第一天,第二天,面对明军的炮击,清军上下都很紧张,全力以赴的警戒着,防备着明军的突袭。
    第三天,第四天,清军上下对明军的炮击便有些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