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争魏 > 第120章
    绝大多数羌人一天能喝上两顿粥就心满意足了。
    再说杨峥的法令一视同仁,不分汉羌賨氐胡,没有任何歧视,也就习以为常了。
    渐渐的,羌人只要服从法令,好处就太多了。
    没有刀兵,没有饥寒。
    能在房屋中一觉睡到天亮。
    在羌地他们何曾有过这种日子?
    巨大的生存危机,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对杨峥而言,什伍制只是一个开端。
    威立住后,接着就是立信。
    东汉以来,朝局在外戚与宦官间飘摇,专心内斗,国势日下,黑暗腐朽,任用的边地官吏无能而贪婪。
    将帅皆怯劣软弱,州郡官吏趁机生事,便身利己,搜索剽夺,甚于逢虏。
    羌人不信任汉官。
    杨峥固然可以花些时间,如董卓一样,跟他们搞好关系培养感情,增强信任。
    但一来时间成本太大,效果也一般,二来,杨峥并非只是想利用羌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化他们,融入麾下。
    再则,姜伐野的离去,对杨峥也是一个小小的打击。
    花了那么多心思结好他们,稍微没顾及到他们,就分道扬镳。
    杨峥是想建立一个军政集团,小一些没关系,但内部凝聚力必须强大。
    而不是松散草台班子,一触即溃。
    看着年关将近,杨峥颁布一条法令:有从西城运石至东城者,每户赏羊肉五斤。
    效仿当年秦国的徙木立信。
    出征河西,带回的不仅四千五百余羌人,还有上万头牲畜,加上城中牧营宰杀的牛羊,能过上一个肥年。
    法令下达,羌人们将信将疑。
    毕竟杨峥的法令动不动就是砍头,早生出恐惧之心。
    由威到信,需要一个过程。
    汉人最先反应过来,扛起石头就往东城跑。
    賨人、氐人也跟着搬。
    杨峥兑现法令,每户分五斤肉。
    羌人眼见真分了肉,积极性大涨,也屁颠屁颠的去搬石头。
    但石头已经所剩无几。
    近一半的羌人没有分到肉。
    适当的饥饿营销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旧岁的最后一日,杨峥再度颁下法令,清除城中积雪积冰可领肉三斤。
    天气寒冷,牲畜冻死了一些,肉食足够,这一次不是以户为单位,而是以人为单位。
    城中居民的积极性瞬间被激发,男女老少统统出动。
    城中冰雪被清扫一空。
    凡劳动者,皆从各自的伍长手中领取木牌,上刻有编户姓名,两百三十七什,四百七十四伍,是男是女,是丁是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凭木牌领肉。
    唯一让杨峥有些看不过去的是,有些名字实在有些辣眼睛。
    氐人、賨人汉化已久,名字还有些水平。
    什么昝黑石、龚千牛,勉强能凑合。
    但蛾扑火、蔑罗、烧草之类的名字,杨峥实在有些无法接受。
    鉴于有些羌人还汉话都说不利索,改名的事只能以后再说。
    搬石、扫雪之事后,杨峥的威信就彻底立住了。
    总的来说一手大枣、一手大棒,改造起来也不难。
    前世在军中,多少桀骜不驯的少年郎,几个月下来,还不是服服帖帖?
    杨峥没有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羌人也记不住那么多条例。
    不从法令者,斩!
    一目了然。
    第九十一章 冬阵
    正始八年扑面而来。
    过了一个肥年的枹罕百姓们精神饱满。
    比起在羌地担惊受怕,枹罕城的日子无疑太优渥了。
    基本的信任已经建立起来。
    汉民的春节让全城蒙上了一层喜气,门梁挂着两块桃符,或写神荼、郁垒,或刻二神画像。
    煮上一罐肉食,摊上几个麦饼,一家人团坐。
    氐人、賨人有样学样。
    大多数事,只要有人带头,自然不乏模仿者。
    羌户们也学汉人挂起了桃符。
    移风易俗在潜移默化之间。
    大过年的,杨峥也没闲着,紧急为伍长、什长们进行培训。
    如何跟各族相处,如何管理编户,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等等,都有明确规范,严禁作威作福,欺压羌人,否则赶出枹罕城。
    这些残卒们比老卒更加渴望得到认可,对杨峥的话奉若神音,执行的非常彻底。
    前世杨峥好歹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自己也开过公司,基本的管理学还是知道一些的。
    拿来应对羌人还是绰绰有余。
    羌人也不是天生的反骨仔,很多羌人其实愿意融入华夏。
    不过这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镇住场子。
    西汉时代,羌人被汉军暴打几顿后,老老实实,连换个草场,都向朝廷禀报。
    但到了东汉,实力下滑,管理边地的水平也不行,羌人受不了压迫,遂揭竿而起,结果发现朝廷的军队不堪一击,于是野心者们嗅到了腥味,羌乱大起。
    而这些野心者中很多都是汉人。
    正月十五一过,杨峥踏着冰雪赶往狄道城,给领导夏侯霸送点貂皮豹尾等边地特产,说上几句吉利话。
    夏侯霸颇为高兴,沨中大战,夏侯霸果断出手,咬住姜维尾巴,间接救了郭淮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