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冠 > 第9章
    以为这孩子和妻子翁氏一起投水了。
    登船。
    黄昏有些不清楚大明的礼节,按照记忆里的历史知识作了个揖,倒是没什么差池,徐妙锦也和黄观见礼,叹道:“黄侍中这是要往何处去?”
    黄观沉默不语。
    黄昏知道他想干什么,招魂之后,于罗刹矶水流湍急处投水殉国。
    一念及此,顿生敬佩之心。
    轻声道:“叔父之心,上天感之,今后亦将青史留名,成为千万读书人的表率。叔父您科举三元,其后仕途家国朝堂,侄儿想问叔父一句,您是为何而读书?”
    黄观闻言,唯有泪流。
    徐妙锦见状亦勾起心中忧郁,望着滚滚江水东逝去,忍不住轻叹一口气,默默发呆。
    气氛瞬间悲凉。
    黄昏见状暗道不好。
    别没劝住黄观,连徐妙锦也投河自尽,这才是罪过。
    心思电转,道:“偏安一隅的宋王朝,有个叫辛弃疾的词人说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叔父想必也欲如此罢?”
    黄观拍了拍黄昏肩头,“昏儿,你还是早做打算,先别回老家,暂且藏匿身份远遁,朱棣不会放过我们一家。”
    死志已定。
    黄昏急了,你倒是让我把话说完,大声道:“侄儿对此不敢苟同,今日来见叔父,就想问一句叔父,您读书是为了天下社稷,还是为了坐在应天紫禁城皇椅上的那个人,叔父读书一生,难道就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黄观怔住。
    这些道理他不是不懂,只不过被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给束缚住了。
    徐妙锦也愣住。
    略微有些奇怪,总觉得眼前的黄昏和以前见过的黄昏有些不一样,说话极为成熟,行为稳重如而立之人,让人没来由的觉得可靠。
    黄昏打铁趁热,“我知叔父之心,应天城破,陛下驾崩,重器易位,身为臣子,岂能苟活,便于这滚滚江水中见陛下,以厉鬼阴魂向那朱棣索命!”
    黄观叹道,“昏儿既已知叔父之心,就休要再言。”
    确实迂腐。
    徐妙锦闻言吃了一惊,黄观竟也欲殉国,而黄昏上船就知道了,他是如何看出来的,须知自己可一点也没看出。
    难道……
    他早就料到,所以才会从应天城逃出来见黄观?
    黄昏头疼万分。
    想要靠口舌之利说服一位读书人,而且这位读书人三元状元,何其艰难。
    唯有出绝招了。
    第7章 神棍路线
    深呼吸一口气,大声道:“叔父一死,自己倒是快哉了事,可天下百姓怎么办,您读书一生,不就是为了以满腹才华,为社稷百姓谋福利吗?”
    这是面子话。
    实际上古代的读书人,大多还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像范文正公那样的读书人有。
    不多。
    黄观这位读书人,气节足以名垂青史,也不可否认,黄观、王艮之流的内心深处,读书初衷不是简单的货与帝王家,必然有为天下社稷之心。
    不过受儒家思想束缚,最后走上了这条无奈的道路。
    黄观唯有一笑。
    满是苦涩。
    望着远空江水尽头,颓废叹气,“朱棣已成应天新主,我黄观纵有满身才华,又有何用,与其苟活被他羞辱,不如一死守志。”
    黄昏暗想,朱棣登基不过是这座天下换了个吃干饭的主人而已。
    心里这么想,话不能这么说。
    这是蔑视皇权,与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驰,易遭到黄观训斥。
    道:“叔父,可知我为何知道您会来这里?”
    黄观本能问道:“为何?”
    徐妙锦闻言也有些奇怪,黄昏出了应天城后,一路直奔安庆,又马不停蹄来到此处,途中不作任何停留,确实是一早就知道黄观会在此处的表现。
    黄昏笑道:“很简单,因为侄儿如今是穿越者。”
    黄观,“穿越者?”
    徐妙锦茫然。
    两人都是一头雾水,穿越者是什么?
    黄昏就知道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轻声道:“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但你们又不能不信,穿越者是一种职业,穿越者之大成者,可以预知未来之事。所以我才知道叔父您会出现在这里,也知道叔父您为叔母招魂之后,会在罗刹矶投水殉国——”
    黄观挥手,“休要胡言乱语诳我,我在募兵,昏儿你自幼聪慧,自可判定我会顺江而下,途径安庆来到此处,至于判断我会投水殉国,不过是因为你了解叔父而已。”
    这个解释合理。
    徐妙锦暗暗点头,差点被这小子诳了去。
    黄昏摇头,“好吧,那再说点我这个身份不可能知道出来的事情。”
    又把方孝孺的事情说了一遍。
    黄观和徐妙锦闻言,和吴溥的反应一样,这哪是不可推理出来的,方孝孺名列文职奸臣第四,若是执拗不降,必死无疑。
    见两人还是不信,黄昏只得再出杀手锏。
    道:“方孝孺宁死不写即位诏书,朱棣找了楼琏,哪知楼琏写完诏书回家就自尽了,那封诏书自然用不得,于是即位诏书出自解缙之手,且朱棣会定年号为永乐,这几天他还没登基,我也不可能推断出他的年号吧,到年底叔父您就知道我没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