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冠 > 第313章
    看朱棣这表情,怎么感觉袁忠彻没说什么好话。
    顶不住也得顶住。
    他人笑我太痴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你封建时代的相士、酸儒,哪能理解我黄某人的宏图壮志。
    朱棣呵呵一乐,说,“只有一句,八字。”
    黄昏眼睛一亮:“祸国奸臣,乱臣贼子?”
    朱棣没好气的瞪了黄昏一眼,“原来你是这么认为你自己的,挺有自知之明啊,看来不能让你活着回应天了。”
    话说得重,气氛却很融洽,君臣之间能开玩笑,这已经说明很多了。
    黄昏呵呵贼笑。
    朱棣缓缓道:“八个字:天子之下,青云之上。”
    第254章 只有战死的大明君王,没有逃跑的永乐
    黄昏哈哈乐了一声,“袁司丞眼光真准。”
    又道:“就这些,没其他的了?”
    这个评价很高。
    但毫无实际意义,朱棣会信吗?
    不信。
    黄昏会信吗?
    不信。
    反正不管你袁忠彻说什么,我黄昏做的事情都会那样,至于这个世界被自己带偏到什么地步,都是未知的事情。
    朱棣情绪不错,“他说你这个人,有点矛盾。”
    黄昏承认。
    袁忠彻看人很准,其实黄昏有自知之明,他是一个矛盾的人,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来说,黄昏其实是喜欢美女的,什么三妻四妾,心里没少念,但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
    这就是矛盾所在。
    好在这个矛盾比较好解决:多情和痴情,其实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矛盾。
    又比如,黄昏一方面不喜欢君为臣纲这种腐朽思想,但他又不得不在朱棣的手下讨生活,甚至他自己也在践行。
    所以想要总结黄昏这个人的性格,其实就两个字:矛盾。
    正因为如此,黄昏在外人眼中的形象,很不鲜明。
    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但又无法对他产生附和感和代入感,总觉得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普通了。
    然而黄昏本来就是个普通人。
    正说辞间,丘福带着一大堆人回来,禀报道:“陛下,已安排妥当。”
    朱棣点点头。
    丘福又道:“根据宣府张将军的谍报,陛下,我们应该小心一个人,这个人是我们大明的读书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成了阿鲁台的谋士,此人出身大明,深谙我大明人心,卑职担心,我们的一切行动计划和意图,都会被他看出来。”
    朱棣愣了下,“叫什么?”
    丘福道:“吴笙游,是个落第秀才,据说学问不算好,但早些年科举,游历过山河,对我大明江山极为熟悉,深受阿鲁台青睐。”
    朱棣哦了声,没当回事,神情很有点傲娇,“区区一谋士耳。”
    还是个落第秀才。
    有什么好担心的。
    我朱棣麾下一大把谋士,全是一二甲的进士,我朱棣大朝会时,面对的全是这数十年来最好的读书人,我骄傲了吗?
    没有嘛。
    你阿鲁台就得了个老子大明都没选中的落第秀才,就敢来榆木川嘚瑟了?
    见到自己陛下这么傲娇,丘福也不好说什么。
    想来也是。
    靖难那么困难都走过来了,那时候的朱允炆麾下不也一大堆人才,不照样被陛下收拾得服服帖帖的,陛下的顶梁谋臣就那么一个姚广孝而已。
    丘福在沙盘上,仔细给朱棣细说了按照他吩咐布下的兵力,并详细说了领兵将军。
    朱棣颔首,不知道想起了什么,忽然指着中军大帐,“这个位置留的人多了,留下几百锦衣卫,从羽林卫中抽调一千人就够了。”
    兵力确实不够。
    带过来的天子亲卫军加上锦衣卫,再收拢了边关防线可以抽调的兵力,其实也刚刚四万出头,好在这些全部是精锐。
    除了羽林卫和锦衣卫,其余各部,全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老卒。
    这就是朱棣的底气所在。
    丘福大惊,“陛下不可,若是中军大帐防御空虚,敌军又以骑军见长,若是甩开了我们布置在外面的兵力,直捣长龙的话,我们驰援不及,可是要出大事的。”
    朱棣呵呵冷笑,“就是要让他来。”
    守?
    守国门?
    不存在的!
    我朱棣就是要打,主动的打,但又要讲究策略,朱棣深谙鞑靼人的作战习惯,借助骑军的机动性,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所以要故意给对方机会,要不然刚一打起来就跑了,我又要追他们几百里。
    那样不稳妥。
    别说,朱棣还真等来了鞑靼人的进攻,这日清晨,各方斥候就迅速飞奔,传回中军大营的消息只有一个:鞑靼大军发动进攻了。
    方法简单明了,但不符合鞑靼人一向的作战习惯。
    左右侧翼骑军出击,却并没有撞阵,只是隔的远远的射箭,达到骚扰、牵扯明军兵力的目的。
    别说,这一手其实很管用。
    要知道当年蒙古铁骑能够所向睥睨,他们的骑军射箭这个套路屡试不爽,管你什么精锐,几轮骑射下来,都得打懵逼。
    黄昏就知道这事,他还在一些论坛上看过关于蒙古铁骑和欧洲的重甲骑兵之战,得出的结论是,蒙古铁骑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