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冠 > 第686章
    亦失哈,让黑龙江流域彻底纳入大明版图的牛人,其功绩真不比郑和小,完全有资格像郑和那样青史留名的人物。
    闻听这话,一旁的狗儿有些黯然。
    他虽然很忠心的在朱棣身边侍候,但这位内侍大监,其实他的梦想也是和郑和、亦失哈一样,成为大明的鼎柱之才。
    朱棣看在眼里,脸上不动声色。
    待黄昏顺过气了,问道:“说吧,你要说什么关系到我大明千年的事情来。”
    黄昏立即道:“陛下,有没有听过一句话。”
    朱棣颔首,“你说。”
    黄昏认真的道:“人才就是王道。”
    古往今来,推动历史发展的是生产力没错,这是政治课本上的道理,但生产力也是以人为本,所以人才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如果君王能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封建王朝,也能不断的进步,甚至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一些变革,大明就有可能进入君主立宪制。
    当然这玩意儿黄昏现在没数,他也不知道大明未来应该怎么办,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不知道。
    最理想的当然是社会主义,可黄昏不确定大明的发展是否有条件进入社会主义,要进入社会主义,就要推翻皇权,这是个很不现实的事情。
    需要大破大立。
    不过这些事反正是身后百年事,暂时不用去想。
    道:“如今大明已俨然有盛唐之风光,万邦来朝之气象,当下我大明疆域之内,本土的能工巧匠卧虎藏龙,海外的奇人异彩纷至杳来,值此时,正是将天下人才汇聚起来,大加重用,以人尽其才推动盛世,是以臣以为,应该由陛下主张,在顺天和应天建立两座人才库!”
    第527章 欲做大明的启明星
    人才库?
    这个新鲜词汇让朱棣愣了好久,放下手中笔豪,不解的问黄昏:“科举一事,不是已让天下人才尽入朕之罄中?”
    黄昏就知道朱棣会这样,毕竟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科举读书出来的人,才是人才。
    然而哪里知道,推动社会进步,当下的大部分读书人,真没起到什么作用,都去做官了,真正搞工业搞科学的人少之又少。
    摇头,“微臣说的不是此等人才。”
    朱棣反问,“哪还有什么人才?”
    黄昏想了想,“像微臣时代商行沈熙礼极其他培养出来的几个管理心腹,是人才,他们促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像微臣钟山工坊的老李极其带出来的几个技术骨干,是人才,他们促动了工业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像近期微臣请之负责城郊水泥工厂的林振东之流,亦是人才。”
    实业,才是当下社会的重要支柱。
    朱棣瞠目结舌,片刻后问道:“照你这么说来,朕之朝堂重臣,皆不算人才?”
    黄昏无语,朱棣你这钻牛角尖了啊,叹道:“陛下,您治下的大明朝堂就像是一艘大船,航行在海洋之中,天下万民便是那汪洋洪水,而您便是大船的船主,朝堂上的重臣,便是大船之上的众多显赫要位,而微臣说的那些人才,便是水手,他们在您的领导下,在那些显赫位置重臣的指挥下,推动着陛下的大明神舟向前而行。”
    这个比喻很恰当。
    其实就是脱胎于唐朝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棣还是不解,“沈熙礼是个人才没错,但经商而已,你钟山工坊的老李,朕也听闻过,不过一匠人,何德何能能推动我大明进步。”
    虽然是千古帝王,不过有些观念依然陈旧。
    这是时代局限性。
    黄昏反问陛下,“如果大明出现一万个,十万个,百万个老李这样的人呢?如果他们遍及各行各业,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在时代的需求下,也许陛下治下的大明,真的会出现我们想象不到的画面。”
    我能想象到,因为我经历过。
    但你朱棣肯定想不到。
    朱棣陷入沉默之中,他确实有点想象不到,这些匠人能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变化,转念一想,黄昏之初心皆在为国为民,建立人才库一事,暂且不去权衡利弊,先问他如何施行。
    黄昏也是灵犀突来,并无详细计划。
    想了想,弱弱的道:“可以这样,官方建册,但凡在某些行业有极其强大的经验和能力者,都记录在案,并且由官方发放廪粮,并且建立一座会馆,专程管理此事,而这些人既可以包括我大明子民,也因包括外邦来客。”
    有容乃大。
    当然,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和生产力息息相关,加上需求关系,这个不急,可以慢慢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从朱棣这里得到的资源,慢慢的推动就可以了。
    想凭一己之力将封建王朝推高一个台阶,很难。
    但全民努力,有希望。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那一朵烟花,为这个时代的那些能工巧匠科学人才提供光亮、指明方向,并在沿途之中为他们遮风挡雨。
    我所做的,便是让一个时代进入黄昏,并让自己悬挂天穹成为新时代的那颗启明星!
    这是一个穿越者能做到的极致了。
    就比如火器一事,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前无法推动它再改进优良,真正依靠的还是军器院洪继来那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