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冠 > 第745章
    但总有种无法安心的感觉。
    直到和徐膺绪分别,在路上穆罕穆拉追上来,如此这般一说,黄昏才喟叹,特么的果然姜是老的辣,这送礼的手段也算是千古第一份了。
    让自己不得不收。
    服气。
    至于是否有被利用的愤怒感,答案是没有的。
    袁忠彻这个人本来就可以举荐一下,别以为他就只是个相士,实际上也是有大才的,要不然他的瞻衮堂藏书上万册,真是摆着好看么?
    只不过朱棣一直没重用他而已。
    他还是被相士的身份束缚住了。
    既然大家都不吃亏,自己又得了《清明上河图》这种传世瑰宝,帮助袁珙,寻找合适的实际,举荐一下袁忠彻也无妨。
    而且因为这个情况,自己根本不用派人去盯袁珙了。
    ……
    ……
    和膨胀的黄昏一样,朱高煦也膨胀了。
    因为他得到了一个消息:父皇让袁珙父子给老大相面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父皇觉得老大不适合当太子,意味着父皇在犹豫,所以要给老大相面,而且相面的结果很利好朱高煦:天子万岁之相,然眉间斜纹多而细,注定登基之路多舛,充斥着种种意外,皆看天意。
    天意是什么?
    天意就是事在人为!
    只要我朱高煦稍微做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么老大的天意就没了,到时候这大明天下还不是我朱高煦的。
    尤其是第二天下午,朱高煦收到了一幅字:
    粉碎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父皇在提醒自己,不要东怕西怕,有什么想法就去做,哪怕粉碎碎骨又怎样,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就是要让自己争取青史留名。
    这不是赤裸裸的让自己去和太子争夺国之神器么。
    朱高煦能不膨胀?
    于是紧急将靳荣、丘福和王宁喊到王府,打算商量一下,看怎么就这个事情收拾老大,或者是先从黄昏着手。
    毕竟交趾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做做文章的。
    第574章 重整旗鼓,再谋储君之位
    不过很快,朱高煦被当头一棒。
    被他紧急喊到汉王府的靳荣、王宁和丘福看着朱高煦拿出来的那幅字,再听他自以为是的分析之后,面色皆有尴尬。
    靳荣看向王宁,王宁看向丘福。
    丘福无奈,只得说道:“殿下,这幅字……其实,所有人都有一幅,不仅如此,六部衙门,五寺九监,府衙,乃至于县衙,都被陛下赐了一幅,要求必须悬挂在厅堂之上,勉励臣工,而且听翰林院那边的消息,似乎还在继续临摹,打算分送全国的官府衙门、地方卫所。”
    朱高煦怔住。
    尴尬之余,有些不甘心,“当真?”
    丘福叹道:“殿下还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罢?是昨日尚宝司少卿袁忠彻在他那星隐居办了场诗会,与会者众,黄昏跟着尚宝司卿徐膺绪也出席了,钦天监官员王射成不知道怎么回事,针对黄昏,让黄昏现场写诗,不料黄昏还真就写了一首《石灰吟》出来,粉碎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就是石灰吟中的,陛下得知后,着人临慕发放。”
    有一说一,除开立场不谈,丘福是真喜欢这两句。
    返璞归真的用词。
    却有惊天泣地的情感和壮怀。
    此诗句,最是适合大明那些志在黄沙欲要建功立业的沙场将士,比之那一首军歌《精忠报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有《精忠报国》,再有石灰吟,老实说,丘福现在其实很欣赏黄昏。
    守土开疆,四方来贺。
    粉碎碎骨,清白人间。
    这是一种何等的情怀,这是一种何等的壮怀,丘福甚至愿意相信,如果让黄昏去沙场,必定是像岳武穆那般的盖世英雄。
    可惜,黄昏似乎从没有染指沙场的意图,也许他只是想当一个运筹帷幄的谋者,而把沙场的事情交给大明的这些武将。
    可惜了,他选错了人。
    有如此情怀,为何会选择读书人的太子朱高炽,而不是武将身份的朱高煦呢。
    不懂。
    朱高煦顿时有些颓然,好不容易膨胀起来的信心遭受暴击,无力的坐了下去,原来是自己自作多情了,父皇根本没有暗中支持自己的意思。
    王宁见状暗暗忧心。
    你妹的丘福啊,你这么打击朱高煦的信心,我们还怎么以他为棋子,来为大明的武将谋取一个如鱼得水的大环境?
    不行,得让朱高煦燃起战斗欲望。
    看了一眼靳荣。
    靳荣也在担心一个问题。
    说实在的,其实说大家有多拥戴朱高煦,是因为朱高煦的武功?
    不见得。
    大家拥戴朱高煦,还是因为朱高煦也是武将出身,他章国的话,对武将集团有最大的利益罢了,太子朱高炽若是章国,文臣集团肯定压过武将集团。
    长远一点来说,有前车之鉴。
    大宋就是文人当道。
    结果怎样?
    富得流油。
    弱得一批。
    所以大明要不想重蹈大宋的覆辙,不说武将集团当道,至少也要文武并重,所以站在国家利益上来说,靳荣和一众武将也希望是朱高煦登基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