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冠 > 第1158章
    竟然忘记了这么一个人。
    老和尚当然不是姚广孝。
    姚广孝此刻在凉固,提携刘宁然和于谦两位太学双璧,也负责给狗儿进行军事参谋,而整个大明有资格站在乾清殿中的老和尚只有一个人。
    鄱阳湖水战曾经孤船凿阵。
    如果没有常遇春那一箭,这个人就能让大明胎死腹中,没有常遇春,只怕这人就将大明开过太祖斩于刀下了。
    老和尚张定边。
    元末明初第一猛将!
    他一直在建初寺,今日朱棣一大早就让内侍康宁亲自去接他——张定边的精神极好,丝毫不比老和尚姚广孝差。
    进殿之时,就见朱棣从御书桌后面走出来,快步上前,一把拦住欲要行礼的张定边,“老将军无须多礼。”又转头对一位内侍道:“给老将军赐座赐茶。”
    众皆愕然。
    谁都没想到,陛下竟然有在这个时候启用张定边的意思。
    张定边是猛将没错。
    可他没归顺大明。
    而且猛将,不见得就是名将,他当年孤军凿阵,在众多军事大家眼中看来,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注定是要失败的。
    但只有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人知道,张定边不仅是猛将。
    也是名将。
    当年他孤军凿阵太祖的水师旗舰,其实战略极其高明。
    但他们也还是不解:廉颇老矣,李广难封。
    张定边都九十多岁了,还能有什么超越常人的军事见解?
    只怕已经老糊涂了。
    张定边也很是不解,他实在没想到,朱棣会在这个时候召见他一个九十多岁的朽木,尽管张定边知道自己还是能清晰的看透中南半岛的局势,但朱棣愿意相信自己么?
    自己可是九十五岁了!
    比廉颇更老。
    还能吃饭,但绝对不能打仗了。
    朱棣待张定边坐下后,这才回到御书桌后坐下,对众人道:“局势,我已经给诸位说过,康宁也在来时路上给老将军说过了,现在朕听听你们的意见。”
    第898章 最可爱的人
    敏而上学,不耻下问。
    上学下问,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黄昏站在角落里,本来打算多听多看,少说,不过看到张定边来,又听朱棣这么说,实在忍不住,轻轻碰了碰身边一位四十岁左右到侍郎,“这位,陛下这话说什么意思,中南半岛的战略意图不早就确定了么?”
    这位侍郎一脸随和,看向黄昏小声道:“我叫陈洽,耳東陈,三点水一个合的洽。”
    陈洽一看就知道黄昏不认识自己。
    倒不是说自己一个兵部侍郎官职不够大,兵部右侍郎,再进两步就是尚书,说不准运气好一点,一步到位。
    论官职,兵部右侍郎在等级上还要高于东厂提督。
    不过陈洽并不生气。
    整个京畿朝野臣子谁不知道这位大官人比咱们的陛下还忙,在他眼中,恐怕还真的只认识六部尚书,并不是说他不敬重侍郎,只不过黄昏和六部之间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找尚书敲板。
    所以陈洽很是善意的提醒黄昏。
    不是怪罪。
    只是想让两人接下来的交谈不那么尴尬而已。
    陈洽的笑让黄昏如沐春风。
    顿生好感,“陈侍郎见笑了,是我失礼,还请不要见怪,改日有空,请到我家中来喝两杯,到时候咱俩不醉不归。”
    男人嘛,最容易在酒桌上培养感情。
    而且黄昏不认识陈洽,但听过这个人,洪武年间因为擅长书法被举荐入仕,也就是说,不是正儿八经的进士,但却是个大孝子。
    陈洽父亲戍守五开去世,陈洽去奔丧,正值蛮人反叛,道路阻塞,陈洽冒险间道而行,终于背着父亲遗骨回来。
    孝顺的人,人品都不会差。
    所以黄昏愿意抛出一根橄榄枝。
    陈洽闻言笑道:“喝酒的话,陈某就谢过大官人的厚爱了,喝茶倒是可以,喝酒误事——”轻轻咳嗽一声,继续道:“大官人是疑惑陛下为何要在今日小朝会重新议定中南半岛的战略吧?”
    如今对那片区域统称中南半岛,已被所有人认可。
    听说还是眼前这位大官人提出来的。
    陈洽其实很钦佩,如今这位大官人做的事情,几乎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冶金、交通、金融等诸多部门,关键是他的观点和知识、能力都是以往不曾有过的。
    堪称全才!
    陈洽不是因为科举入仕,也不是酸乳,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
    所以他反而很钦佩黄昏。
    黄昏点头,“是啊,战略不是早就定下来了么,等四国联盟兵力齐聚之后,就让狗儿率领大军,在徐辉祖、沐晟和李景隆两部的配合下,形成三叉戟攻势,一举扑灭四国联盟有生力量,然后接管这四国的政权,再设立布政司,将中南半岛纳入大明疆域之内。”
    陈洽笑道:“是的,这是最基本上战略,但这个战略的施行还有很多细化的事情,比如现在的状况,狗儿大监率领大军在争渡澜沧江,按说,狗儿驻扎凉固数月,早就该对渡江战事有所准备,不可能出现当下这种焦灼局势才对,但为何出现了,这里面的深层次意思,就值得咱们想一下,想不明白,就浪费了狗儿大监的深意,想明白了,则此次平定中南半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