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冠 > 第1286章
    何况他的家人都在顺天,黄昏在漠北有再大的势力,也不过就达到一个藩王的地步。
    自己偏要试探他。
    现在好了,黄昏的试探效果如何不说,反而把三儿子搭进去了。
    朱棣恨意绵绵。
    也愧疚。
    归根到底,三儿子的英年早逝都是自己的错。
    虽然知道,但朱棣是不会承认的,或者说,他现在不愿意面对是他自己的错误导致朱高燧的死——人,总是会选择性的回避。
    朱棣看了看窗外,起身,推开房门,问外面的康宁,“赵王的灵柩安排好了?”
    康宁立即答道:“在赵王府中。”
    朱棣颔首,“出宫。”
    要去看看儿子。
    旋即又道:“叫上最好的仵作。”
    黄昏说三儿子是自戕,朱棣一点也不相信,三儿子的性情朱棣不是不知道,就算再绝望,也不会选择自戕。
    朱棣甚至不觉得长平那边的局势能将三儿子逼到自戕的地步。
    所以让仵作去看看。
    看看而已——朱棣是绝对不允许仵作在儿子的遗体上动刀。
    但经验丰富的仵作,却可以从伤口上看出端倪,是否是自戕,只要看看颈项上那道伤口即可知晓,如果儿子不是自戕,仅仅是欺君一个罪名,朱棣就能杀了黄昏。
    ……
    ……
    还好。
    冰块够多,加上各种棉絮隔热,再加上关外气候比较冷,朱高燧的尸体几乎相当于冰冻着运回的顺天,所以没有出现巨人观,也没有腐烂。
    不过也脱水了。
    因为血液早就凝固,所以朱高燧那具几乎是在沙场上锻炼出来的古铜色体魄,变得无比的苍白,默默的躺在棺椁里,再也无法看这世间繁华一眼。
    朱高燧死不瞑目。
    但黄昏可不敢让他的尸首睁着眼睛来顺天,所以早给他合上了,也给了朱高燧足够的尊重——毕竟死者为大。
    朱棣只看了一眼,就摇晃着差点倒下。
    幸亏康宁眼疾手快搀扶住。
    朱棣再也忍不住,泪如雨下,呢喃着呼唤,“燧儿啊!”
    父子再相见,谁料已是阴阳两隔。
    第1002章 总得有人买单
    诏狱里,一灯如豆。
    黄昏看着还算丰盛的晚餐,却没有什么胃口,下午时分,由薛禄亲自负责,仔细询问了关于朱高燧薨天的详细过程。
    黄昏一五一十的回答。
    全部按照事实。
    在这件事上,不要想着添油加醋说谎,一个谎言需要用另一个谎言来掩盖,那么迟早会穿帮,所以黄昏只说事实。
    当然,所谓的事实不包括他运筹帷幄的笼络兀良哈残兵的事。
    这事不能说。
    所以说的事实全部是朱高燧抵达长平后发生的事情。
    就像黄昏真的只是一位没有军权的布政司使在旁观整个事态的发生一般——也不算是完全的旁观,朱高燧一到长平就出兵进逼布政司,黄昏和朱阳被迫远遁这个事情也如实而言。
    这个在后续很好解释。
    或者说……这个事情也完全不需要解释,因为这个事情的发生本来就是朱棣默许的,他早就知道会发生这样的情形。
    虽然事态的发展还是在掌控之中,但黄昏依然没甚情绪。
    人无远忧必有近虑。
    发生了今天这样的事情,他得考虑一下朱棣是否会报复,如果报复,妻儿都在应天,是否应该想办法把他们接到漠北去。
    这是一个隐患,还有一点,得更加仔细的思忖一番以后和朱棣的相处之道,又或者是不是应该提前让朱老板退休,让太子登基?
    这一次虽然有惊无险,但朱棣的强势确实让黄昏难以安心。
    但让朱高炽登基的话……
    也不见得能比朱棣好。
    朱家这三代君王,就没一个是软柿子。
    如果朱棣是万历,自己是张居正多好。
    正思忖间,巷道里传来轻轻地脚步声,一直沉浸于心事的黄昏也没察觉,直到那个人站在栅栏前开口问,黄昏才醒悟过来。
    慌忙起身行礼。
    栅栏外的人负手而立,眼神冷漠,“朕问你在想什么。”
    黄昏沉默了一阵,“想君臣相处之道。”
    朱棣,“哦?”
    挥手,示意薛禄打开牢门,跨步进去,又示意康宁和薛禄等人离去,非旨意不得进来,然后坐在黄昏对面,冷笑一声,“果然是锦衣卫的大爷。”
    以前纪纲执掌锦衣卫,你到了诏狱也是好吃好喝的供着。
    现在薛禄执掌北镇抚司,你依然如此享受。
    这哪里是坐牢。
    权臣啊……
    简单两个字,却让朱棣感到万分无奈,有皇权,就有天子,天子终究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喜怒哀乐,那么对人待事也会有喜恶,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天子宠臣。
    这是历朝历代永远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除非没有皇权。
    但朱棣真想不到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没有皇权,没有皇权统治的国家,岂非就像春秋战国一样,可那段乱世也还有个周天子。
    黄昏不敢坐下,看了一眼桌子上的饭菜,说了句心里话,“味同嚼蜡。”
    朱棣伸手一拂。
    乒乒乓乓一阵响,碗筷和饭菜洒落一地,“那就别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