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944章
    不过流程终归是要走的。开拓军进城后,第一步就是收降守军,用火枪压制城内所有战略地点。
    控制全城节点的行动很顺利,因为守军骑士早已失去了战斗意志。之前要不是王博故意放水,守军大概率是坚持不到今天的。
    这一点很快有了验证:根据俘虏交待,负责镇守西贡的柬埔寨副王,在看到地平线上出现民居被焚烧的烟柱当夜,就带着金珠财宝从西门出城跑路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博阴沉着的脸面轻松了不少:副王身为柬埔寨王国最高层,是一定知道朝局内幕的。
    这一次副王不战而逃,大概率说明,金边府上层早早就默认放弃了低地领土。
    心情由阴转晴的王大司令,在部队接管西贡城的当天下午,率领亲随,骑着高头大马,踏进了西贡城。
    和明人习惯的府城不一样,西贡这种纬度更低的城市,建筑格局明显比越南那边还简陋了很多。
    城市里河道密布,密密麻麻的小船随处可见,数量最多的建筑物是贫民居住的竹棚草屋,里面躲藏着惊恐的西贡贫民,砖石建筑很少。
    在脑中回忆了一番“生前”某些电视镜头中的南亚民居,发现和眼前的实景差不多之后,王博也只能摇摇头,率兵进了副王府。
    遍地狼藉的副王府,是城中最豪华的建筑,勉强配得上“深宅大院”的明朝缙绅档次。
    王司令入府,坐进大堂,二话不说,就把令来行。
    首先是打发北越人滚蛋。
    在这之前,南洋攻略团队定下的战略,是尽可能利用北越人做炮灰来侵占更多的南方土地。
    可是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时局发展,南洋团队发现,之前是有点思虑过头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无往不利,即便是远离本土的陌生地区,依旧能令穿越者身强体壮万事如意。
    既然这样,那有些事就不用太过谨慎,可以适当快速推动发展进程。
    本着这个思路,在北越朝廷统一一事上,穿越者毫无顾忌地和郑王爷翻了脸,不但按计划保下了阮氏族人,还额外插手武装了阮氏核心部队。
    这样一来,公开扶持叛逆,就等于彻底和北越新朝翻了脸。
    但同时也收获了一支相对忠诚的外围武力。
    那么到了西贡破城的这一天,北越兵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也榨取干净了:之前联军在湄公河平原烧杀抢劫打草谷都是打着北越朝廷的名义去做的。
    现在,王博要打发北越人滚蛋了。再往后经营湄公河产粮区,乃至攻打暹罗这些好事,都和北越新朝廷没关系了。
    虽说这一路走来,北越主将也看出了盘踞西贡对于国家的好处。然而远在顺化的北越新朝廷现在还忙于整顿内务,根本顾不上将视线投射到湄公河平原。
    所以面对王大司令这个再及时不过的要求,刚刚产生了一点占坑想法的北越主将,也只能咬牙点头应是,答应带部众“回国”。
    北越主将很清楚,形势比人强。眼下明人的火枪队占了城池,还有阮氏兵马帮衬,自家这点人根本不是对手。万一起了龃龉,自家一定会吃大亏。
    再说了,主将其实也没有从自家王爷那里得到什么捣乱的授权。
    嚣张跋扈的王司令,压根没有正眼再看军将的动作……不识时务的人就没有好下场,明天再让老子看见你们在西贡周围晃悠,说不得就要开枪送客了。
    打发走一干厌物后,王司令搓一搓脸,堆起笑容,下令召见侯在门外的一批客人。
    什么客人呢?明人商贾。
    后世有远赴非洲卖小商品的哥们,十七世纪也有在南洋各个城邦开门做生意的明人商贾集团。
    这些明商熟知当地情况,又能写会算,血脉同源,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带路党吗?
    事实上,南洋都督府之所以敢大踏步的“占地”经营,这些熟知各地情势的明商就是重要筹码,早就被纳入总体计划中了。
    这也是明商们能第一时间来到副王府参见王大将军的原因:情报部门在发兵之前就派人来西贡联络沟通了。
    商人们没有失望。
    身为军人的王博极其干脆,双方甫一见面,司令大人就掏出了一叠由广东总兵府签发的委任书……明朝叫告身,开始搞火线提干。
    火线干部们这次算是抄着了,他们从这一刻起,真是坐上了火箭,从平民一夜间被提拔到了副县级……整个湄南河平原被总督府划分了若干区县,火线干部们统统就地升任副贰官:县丞。
    这种人人有功练……有官做的大场面,原本只是打算来当几天带路党混一点工业品分销权限的本地明商震惊了!
    下一刻,王大人承诺:只要各位老实辅佐舰队随后送来的那些本土县令,那么大伙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到时候你们每家都可以在这肥沃的湄公河两岸跑马圈地,开种植园,给子孙挣下一份传世家业。
    第635节 郑和岛
    一直以来,随着某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茁壮发展,如今的大燕国,触角每伸到一地,基本都有了一套固定的开发流程。
    因地制宜,核心程序不变。
    远离大明的西贡城也不例外。
    狭小逼仄的传统城池,缺乏各种市政设施,不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发展规划格局,还经常爆发各种传染性疾病,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