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镇海王 > 第235章
    “这个就是水泥,将水泥和沙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就可以形成水泥浆,如果是用来建房子,当粘合剂的话,这沙子就要用细沙,用来修建道路的话,用普通的沙石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
    董小山指了指水泥,又指了指已经搅拌好的水泥浆,这里有灾民们再不断的一担、一担的挑走,挑到前面去修路。
    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也是顾不得脏不脏,有没有灰尘了,径直来到水泥的堆放区域这里,伸手从木桶里面抓出一把水泥,仔细的看了起来。
    水泥灰不溜秋,摸起来就好像是细腻的面粉一般,并没有什么太过特殊的地方,但要不是亲眼目睹了眼前的一切,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就这东西竟然能够用来修桥铺路,修建出如此宽敞的道路出来。
    “这是神器啊!有了这东西,从此我大明再也不用烦心修筑城墙的事情了。”
    周经忍不住叫了出来。
    他是户部尚书,对于朝廷各项开支那自然是了如指掌,大明朝廷每年用来修筑城墙的开支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在大明开国的时候,因为军力强盛,还能够依靠强大的武力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对于修筑城墙的依赖性还并不严重,但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明朝就一直在长城原有的基础上修筑长城,以此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到了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对蒙古诸部进行大规模的远征,由此对于加强北方防务,修建长城防御体系就便更加的急迫和重要了。
    从正统皇帝朱祁镇开始,明朝就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兴筑,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嘉靖末年,整个过程持续了130年的时间。
    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连接秦长城,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无比,后世所看到的长城其实都明朝修建的长城。
    这长城的修筑极为不宜,在长城东段这边主要是以青砖和条石砌成,非常的坚固,这造价自然不菲。
    至于西段以及其它的大部分长城其实都是用垒土筑城的,夯土墙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每一米造价约要一两银子。
    由此就可以知道这修筑长城是何等耗费人力物力的一件事情了,他们老朱家的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嘉靖皇帝,几乎差点就要贯穿整个明朝了,代代皇帝的努力下,历时200年的时间,这才将长城给修筑起来。
    其中到底耗费了多少的钱财、人力、无力等等,这几乎都已经无法去计算了。
    除了修筑长城,这京城和边镇地区的城镇也同样也是需要修筑的,这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对此周经这个户部尚书是深有体会的,大明朝廷本来就穷,穷的揭不开锅,但是依然不得不每年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花在修筑城墙上面。
    现在看到这个水泥,看着眼前非常快速、简单修筑起来的宽敞马路,他就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有了这水泥,修筑长城也好,修建城墙也好都将会变的非常的简单,不过是一些沙石,再加上一些水而已,简单的混合搅拌一下,这修筑出来的马路又坚硬如同石头,还不怕风吹雨打,不怕水侵火烧。
    “确实是神器了!”
    李东阳和周经一样,同样手里面抓着一把水泥,看了看身边搅拌的水泥浆,再看看旁边宽敞的水泥马路,回头又看看正在快速不断向前修筑的道路,也同样发自内心的感叹一声。
    “有此神器,我大明再无忧了。”
    张懋同样点点头说道:“只需要在边镇地区用水泥修筑起城墙来,蒙古人休想再进入我中原大地半步。”
    “不单单是修筑城墙,如果我大明全国各地都用这种水泥修筑成这样宽敞的官道,那我大明无论是调兵谴将,还是南粮北运都会极为便捷。”
    李东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来天津一次,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大明,一个强盛的大明,手中的水泥已经不再是水泥,而是神器,大明强盛的神器。
    第193章 认知的改变
    通往天津的官道上,李东阳、周经、张懋三人的队伍正在慢慢的前进,因为已经抵达了天津,并且已经确认了在天津这边确实是有一文钱一斤的肉,所以三人现在也是不急着赶路,反而一边慢慢骑行,一边消化下今天的所见所闻。
    今天在天津这里所看到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无论是这招募灾民修路,给灾民们顿顿吃肉,一文钱一斤的海鱼肉,还是这眼前这条宽敞、平坦无比的水泥马路。
    在今天之前,他们的世界还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但是现在原先的世界仿佛要分崩离析一般,可怕的超级地震,将他们原有的世界给彻底的震碎。
    自古以来,这灾民在当官的人眼中就是负担,就是麻烦,是很容易出事的群体,因为灾民需要救济,这需要耗费朝廷的钱粮,所以是负担。
    这赈济灾民的事情非常多,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情多如牛毛,所以又是麻烦;这自古以来活不下去的灾民往往都会学习陈胜吴广,举起起义,又或者是偷盗、抢劫,成为剪径小贼、占山为王的贼寇等等,这是极其脆弱,极其容易出事的群体,毕竟活不下去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能够干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