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镇海王 > 第2421章
    比自己想象之中的还要顽固,而且这些还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本来应该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可是这些儒家的才子们却是对新学的内容实在是不削一顾。
    “诸位如此贬低新学,难道不知道这我们出行乘坐的火车、所穿的衣物,还有这日常所吃的粮食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新学所授内容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新学的兴起,恐怕我们现在出远门,所以能够依靠依然还是牛马,甚至于很多时候还需要靠双腿去走。”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可以坐火车,可以坐四轮马车,也还可以自行车!”
    “还有大家所穿的衣服,都是用布匹来制造的,以前的时候,新学未兴起的时候,一人一个月也纺织不出几匹布,布匹染出的颜色也是非常的单调。”
    “然而现在,遍布我大明各地的纺织工厂,一个工人仅仅一天依靠机器纺织出来的布匹数量就可以有上百匹,所以布匹的价格大大下降,老百姓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穿得起。”
    “以麦子来说,以前的时候,一个农人纵然是再勤劳,一年下来,顶了天也就耕种几亩稻田,然而现在,依靠强大的机器,农人可以轻松的耕种几十亩、几百亩,甚至于上千亩的土地。”
    “我大明开垦出来的良田是以前的几十、上百倍还不止,仅仅河中地区一年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我们上下吃上一年。”
    “这些难道大家都看不见?”
    “这些也都是和新学有着紧密联系的,没有新学所建立起来的基础,我们如何制造出这些机器来,又如何生产出更多的布匹和粮食出来,生产出强大的火车出来?”
    李南山声音非常的洪亮,铿锵有力的反问起来。
    他虽然是传统儒家的子弟,但是南云省这里受传统儒家的影响并不深,因为有大量军队驻守,在这些军队驻守的地方,建了大量的新式学校以供军队子弟读书。
    李南山热爱学习,涉猎广泛,不仅仅儒家的典籍学过,这新学的大量书籍、学科也是有着深入的学习,甚至于连西方、中东、波斯、天竺等各地的书籍也有去看,还为此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字。
    认真的去学过之后,他觉得新式学校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和儒家有着极大的不大,在老师的话语之中似乎好像微不足道,是旁门左道,可是这里面的很多知识都是非常实用的,而且新式学校出来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全面。
    能够知道历史,又懂天文地理,除了在诗词歌赋上面确实是不如传统的儒家读书人之外,在其它方方面面都可以完全碾压传统的儒家读书人。
    特别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非常有用。
    各种各样不断涌现出来的机械发明,创新和新发现等等,都是建立在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上。
    医学、机械、造船、纺织、农业、交通、军事等等诸多方面,新学都在大放异彩,让大明帝国变的越来越强大。
    可是在这些传统儒家学子的眼中,它依然是不入流的下三流,是旁门左道,不值一提,这让李南山觉得很不可思议。
    “奇巧淫技罢了~”
    “真正的治国之道,还是要依靠我儒家的礼义忠孝,依靠我等儒家子弟。”
    景旸很是不削一顾的说道。
    “就是,就是~”
    “新学都是奇巧淫技之类的东西,于治国毫无用处,故而是旁门左道。”
    有人也是跟着附和。
    “哈哈,我今天看来是来错地方了,原本以为我大明的才子应该是满腹经纶又谦逊好学,可是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群鼠目寸光又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之辈罢了。”
    “张口闭口治国之道,忠孝之道~”
    “可是尔等又是否思索过,治国难道就是靠所谓的忠孝就够了?”
    “难道就靠着你们口口声声的喊一些忠君爱国就能够让天下的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有房子住?”
    “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只有吃饱饭,穿暖衣,有房住了,才会去考虑荣辱的问题,我大明才会繁荣而稳定。”
    “新学所授的诸多东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让人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防止更多的布匹,建造更多的房屋。”
    “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有更多的粮食吃,能够吃饱,而不是随便有个灾害就要出现大饥荒,出现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惨景。”
    “纺织出更多的布匹,才能够让人有衣服穿,不至于挨冻,出现冬天冻死人的事情。”
    “建造出了更多的房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有安身立命的一个场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的就是这个。”
    李南山看着在场的这些才子,忍不住笑了起来,言语之中对于这些所谓的才子很是不削一顾,看不到新学的优点,没有深入的去学习和思考。
    所谓的才子,其实也不过是一些只会玩文字游戏的腐儒罢了,这让李南山觉得很失望。
    他原本觉得这大明的才子应该是学富五车,又谦逊好学,能够博采众长,集各家之大成,现在看来,他们甚至于还不如南云省一些中学里面的学生。
    至少这些学生,他们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什么都能够说一说,尽管文采不如这些才子,尽管写不出锦绣文章,但学习态度还是很不错的,很多东西都愿意去学,愿意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