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道天下 > 第408章
    四百余骑,以吕布等人为锋,迅速挫败了鲜卑人的攻击,又向扶罗韩杀去。
    作为檀石槐的子孙,扶罗韩从能骑马开始,就跟着檀石槐南征北战,深谙骑兵作战的道理,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看到河谷前的空旷,看到吕布的战旗出现,他就知道自己上了当。
    吕布和还没出现的马腾就是汉家天子手中的冷箭。
    他就是这一箭的目标。
    箭已离弦,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扶罗韩随即下令吹号,放弃追击汉家天子,迎战吕布和马腾。
    这才是汉军主力。
    只要击败马腾率领的这一万骑兵,剩下的三五千汉军不值一提。
    号角声此起彼伏,交相呼应,鲜卑人开始变阵。
    前面追击汉家天子的骑兵开始减速,重组阵型,阻击汉军回援,同时威胁即将出谷的马腾右翼。
    扶罗韩率领的主力则调转方向,迎向了吕布。
    后面的骑兵赶了上来,楔入吕布身后,准备夹击马腾。
    虽然被高顺骚扰了一夜,大部分人都没能安睡,又奔驰了十余里,队伍分散,号令不畅,鲜卑人还是展示出了不弱的骑战素质,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阵型的转换。
    如果他们面对的只是普通的汉军骑兵或者匈奴骑兵,胜利必将属于他们。
    但是很可惜,他们面对的是汉军精锐,真正的精锐。
    出现在这个战场上的汉军骑兵不仅拥有吕布、张辽这样的勇士,拥有这个时代最好的军械,还拥有难得一见的万众一心。
    虽然每个人的出发点未必一样,但击败鲜卑人的心意却是出奇的一致。
    他们心无旁骛,全力以赴。
    吕布一马当先,以十余甲骑为锋,四百余骑在鲜卑人中往来冲杀,势不可当。鲜卑人虽然四面围攻,却没人能挡住杀意盈胸的吕布。
    赤兔急驰,长矛飞舞,鲜血四溅。
    一个又一个鲜卑勇士倒在吕布的马前,吕布甚至没有了计数的兴趣。
    只要能击溃鲜卑人,不让他们有机会重整阵型,为马腾的出击创造机会,他就完成了任务。
    在此之外,除了扶罗韩本人的首级,都不值一提。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吕布未必知道这两句诗,却深谙这个道理。他盯着扶罗韩的战旗,不断的突进,突进,再突进。
    扶罗韩被吕布盯住,不敢有丝毫大意。他身边的亲卫骑虽多,却挡不住吕布的攻击。
    更要命的是吕布不仅冲击力惊人,射艺更好。
    即使是百步之外,扶罗韩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危险,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有片刻的松懈。
    大量的精力落在吕布等人身上,对整个战场的形势不免有些疏漏。
    见吕布杀到鲜卑人的中军,搅得鲜卑人的阵势大乱,马腾随即发起了进攻。
    万骑从河谷中杀出,杀入鲜卑人的阵中,将鲜卑人的阵势截成两段。
    北有山坡,南有大河,鲜卑人被地形限制,分布在东西长、南北窄的战场上。东西两端的数万骑兵看着汉军杀入中军,却无计可施。
    在局部战场上,扶罗韩只能指挥中军万骑与马腾交战,兵力优势无法发挥,战力不足的劣势反倒被加倍放大。
    他指挥中军全力反击,想反杀吕布、马腾,逆转战局,奈何对手实在太强,根本无法速胜。
    双方搅杀在一起,难分难解。
    苦战小半个时辰后,一夜未睡的恶果迅速显现,扶罗韩很快就感到了疲惫。
    从身体到心理,他都难以为继。
    迅速权衡了利弊后,他决定撤退。
    毫无疑问,撤退的损失非常惨重。
    但活着总比阵亡好。
    心生退意,但扶罗韩却悲哀地发现,自己未必有机会撤退。
    战场两端都是人,根本没有空间让他撤退。
    除非涉水过河,从河南脱身。
    仓促之间,来不及架浮桥,也没有羊皮囊可用,他只能骑着战马涉水,能不能安全到达对岸,全看运气。
    扶罗韩看着越来越近的吕布,咬咬牙,下令撤退。
    如果能撤到南岸,重整旗鼓,或许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在亲卫骑的保护下,扶罗韩策马向南奔驰。
    扶罗韩的战旗一动,正在苦战的鲜卑人士气大落,有人开始逃跑,有人虽然还在坚持,却挡不住士气如虹的汉军猛攻,伤亡惨重。
    看到扶罗韩的战旗向南移动,马腾下令将士们加紧攻击,将鲜卑人都赶到河里去。
    他派斥候侦察过附近地形,知道能涉水而过的地方虽然有限,仓促下水的鲜卑人九死一生。
    荀攸站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对战场的形势一目了然。
    看到鲜卑人开始向南撤去,大量的骑士冲入河水中,他命人摇动战旗,发出命令。
    鲜卑人的战斗意志已经动摇,反击的机会成熟了。
    第三百三十一章 半渡而击
    鲜卑人号称有二十万骑,真正的战士大概有三四万人。
    其他人也许能骑马、能射箭,对付普通百姓或许没什么问题,遇到强敌就成了送人头,而且极易成为崩溃的不稳定因素。
    这些人大部分被扶罗韩当作补充力量,安排在不同的地位放牧。
    扶罗韩的中军是真正的精锐,击败了扶罗韩的中军,也就是击败了整个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