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道天下 > 第464章
    吕布归朝,都能受到天子重用,刘备自然也可以。
    陈群的态度很暧昧。
    他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只是提醒刘备。天子倚重韩遂、马腾,是因为韩遂、马腾坐拥强众,使君你有什么能让天子倚重的实力?就凭关羽、张飞和那千余杂胡吗?
    刘备很尴尬。
    他虽然是徐州牧,但他自己的实力很有限,只有千余杂胡骑兵,剩下的不是以丹阳兵为主的陶谦旧部,就是徐州本地人马。如果他离开徐州,这些人是不会随他北上的。
    吕布是兵微将寡,无处立足,不得不走。他却是徐州牧,得到了徐州人的支持,何必抛下这份好容易得来的实力,去投奔天子。
    天子能给他什么?
    陈登也反对刘备离开徐州,只不过理由不同。
    他认为天子虽然击败了鲜卑人,但是离西北彻底安定还有很远的距离。短期之内,天子无暇顾及关东。刘备与其抛下徐州去并州,不如留在徐州,与天子遥相呼应,一样能为朝廷效力。
    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如果刘备离开徐州,徐州很可能会落入袁术之手。
    就在刘备犹豫不决的时候,陈群又从信使那儿打听来一个消息:吕布虽然立了大功,但他又犯了错,被罢免了官职,正在闭门思过。
    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备彻底放弃了向朝廷称臣的想法。
    正在这时,袁绍的“诏书”到了。
    面对袁绍要求他助阵的诏书,刘备很挠头,陈登却很积极。
    陈登认为,袁绍围攻东武阳这么久,却未能破城,应该是冀州诸将保存实力,不肯付出太大的伤亡。如果刘备能率部前往助阵,不仅可以助袁绍一臂之力,还有机会救出臧洪。
    臧洪是广陵人,其父是名将臧旻,在徐州很有名望。且臧洪为郡将张超复仇,这是义举。救出臧洪,不仅对刘备收拢徐州人心有帮助,还能得到一员大将。
    能面对袁绍的大军坚守这么久,臧洪的能力毋庸置疑。
    除此之外,响应袁绍的命令还有一个好处:名正言顺的进入兖州,报曹操进攻徐州之仇。
    刘备深以为然,随即集结人马,并以陈登为前锋。
    为了防止他增援袁绍的时候,袁术来袭,他命关羽率部镇守广陵。
    第三百七十六章 话不投机
    陈登率部起程的时候,陈宫赶到了东武阳。
    依照士孙瑞的建议,陈宫收起了天子使者的行头,以普通游士的身份,先拜见了沮授。
    看完沮俊的书信,沮授皱着眉头,半天没说话。
    沮俊的话说得很收敛。既没有提及陈宫的身份,也没有劝沮授为朝廷效力。只说臧洪是名臣之后,又是主盟之人,于朝廷,于袁绍,都是有功之人。为郡将起事,亦是义举,不宜妄加诛戮。望沮授能从中斡旋,以免使天下人失望云云。
    但沮授却觉得这件事很难办。
    袁绍领数万大军围城,久攻不克,已经恼羞成怒。这时候劝袁绍放人,袁绍能答应吗?
    这时,陈容提出,他愿意进城劝降,劝臧洪主动弃城,以免玉石俱焚。
    沮授盯着陈容看了半晌,叹了一口气。
    “我可以向主公建议,但主公能不能答应,我不敢保证。”
    陈宫不解。“袁本初非要杀臧子源不可?”
    “本来不至于,现在就不好说了。”沮授欲言又止。“公台,西北朔风肃杀,寒气入骨啊。”
    陈宫脸色微变。
    他虽然没有表露自己的身份,但沮授却和士孙瑞一样,看出了他此行背后的杀机。
    袁绍身边的谋士不止沮授一个,难免会有人看出破绽。
    但事到如今,他也无法可想,只能硬着头皮一试。
    沮授带着王凌,来见袁绍。
    看到王凌,袁绍非常激动,拉着王凌的手,涕泪交流。
    “子师后事可曾安排妥当?有何需要我做的,你尽管开口。”
    王凌抽出手,躬身施礼。“多谢盟主关心。天子已经命人将家叔父子遗骨送回祁县祖茔,司徒、司空献祭,哀荣备至,无所遗憾。”
    袁绍睁着泪眼,看着王凌。“天子有何举动?”
    王凌摇摇头。“天子军务繁忙,连春祭都未能有空参加,哪有时间驻跸祁县。”
    袁绍一拍大腿,感慨不已。“子师以身报国,天子北征,竟不肯在祁县稍加停留,以杯酒相祭,实在令人失望。”
    王凌淡淡地说道:“天子虽未亲祭,却委派了司徒、司空献祭,也算是尽了心意。士孙公对我兄弟也极是照顾,与自家子弟无异。家叔泉下有知,应该也满意了。倒是对盟主,家叔生前便有些想法,如今只怕也未必能释怀。”
    袁绍心头一紧。“彦云,何出此言?”
    “当初家叔杀董卓,曾请盟主入朝主政,为盟主所拒。盟主想必还记得?”
    袁绍收回了手,从袖子里取出手绢,拭去眼角的泪水。
    王允的确曾邀请他入朝主政,却被他拒绝了。他当时刚刚得了冀州,击败公孙瓒,踌躇满志,哪里愿意去朝廷。如今王凌从太原来,再提此事,想来是士孙瑞等人的意见。
    入朝主政,不失为一个选择。
    向朝廷称臣,之前的种种过错就可以一概抹去。内有赵温、张喜等人的支持,外有州郡响应,他掌握朝政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