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重生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5节
    *
    赶了这么长时间的路,大家也早就疲惫不堪,当下赵四郎便唤来宅子里的厨娘替他们准备吃食。
    至于菜品,赵四郎只点了一些荤菜,其余的便全权甩手给厨娘们了。
    宅子里的厨娘们皆是一群手脚麻利的,没过多久,就将这一百多人的饭食做好摆上桌。
    待赵四郎等人坐下后,却见桌上多了几道连他也未曾见过,并且还全都是跟莲藕有关的菜肴。
    没等赵四郎询问,一厨娘便热情解释:“这几道菜都是我们安南这个季节的特产,大人特意吩咐过了,让我等务必要做给客人们品尝一番。”
    这里面有蒸得软烂香甜的桂花糯米藕,也有喜食咸口的椒盐糯米藕,酥炸藕夹,以及常见的莲藕排骨汤等。
    京中藕价本就不便宜,如赵四郎还好,倒谈不上什么吃不起藕。但即便他能吃得起,也没见过藕居然还能有这么多种做法。
    这些菜品当然也不可能是厨娘们会的,而是韩彻近日才教会大家的。
    纵使厨娘们头次做这些菜品,可要知道,这些烹饪手法乃是韩彻从五千年美食文化中挑选出来的。
    于是赵四郎都被这一桌子震惊到了,商队里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对着眼前这些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有人甚至不由自主的吞起口水来。
    这时又有厨娘们端着许多小碗进来,对众人介绍道:“最后上的这个是八宝藕粉,可是我们安南县独有的特产,滋味甚是不错,还有益胃补心,安神助眠等功效,客人们可一定要尝尝。”
    所谓的八宝藕粉,其实是韩彻带着厨娘们一起研究,依照八宝粥做出来的符合时人喜爱口味的藕粉。
    味道是甜口的,如今糖还是个奢侈品,时人便更为喜甜。然后八宝藕粉里的甜,还是韩彻用的蜂蜜加桂花一起调制的。里头还放了炒香的花生碎和芝麻,再加入安南这地产的几种口感酸甜的野果干。
    赵四郎便只见这八宝藕粉盛放在碗里时,晶莹剔透恍如凝脂琼浆,细看下还带有隐隐粉色。凑到鼻尖细闻下,登时一股淡雅清香袭来。待到吃进嘴里后,当真是集甜香滑浓为一体,让人惊叹。
    又不同于赵四郎这般对美食的细品,商队其他人的吃相便豪迈多了。只见这些人,三两下便干完藕粉,只来得及在脑海中闪现一个极其味美,然后便抄起筷子朝其他藕制菜肴飞快夹去。
    “唔,这个桂花糯米藕也太好吃了!”
    “我觉得这个椒盐糯米藕更好吃些。”
    这是甜口和咸口的爱好不一致。
    “要我说,还是酥炸藕夹更好吃!”
    这就是更喜欢香酥口感的。
    “这莲藕排骨汤也好喝,比我在京中喝到的滋味更佳。”
    “是这藕不错,粉粉糯糯的……”
    待到一群人食用完毕,意犹未尽的还坐在那讨论今日这顿餔食时,赵四郎便朝正在收拾餐桌的一厨娘询问:“这藕粉可有售卖?价钱几何?”
    作为一个商家,赵四郎自是早就锻炼出一双善于发现商品的眼睛。
    他有预感,若他能将这藕粉带去京城,必然能在京中引起一股新的美食潮流。
    “这是我们大老爷所制,原本也是要拿出来售卖的。贵客若是喜欢,我这便去替你回禀。”提前就受到过培训的厨娘,笑眯眯的说道。
    “那便有劳了。”赵四郎忙道。
    *
    虽说早从昨晚桌上见着这些菜肴起,赵四郎也已经猜测到了些。但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第二日一大早,才刚起床洗漱,韩彻便过来了。
    赵四郎赶忙收拾妥当,出来拜见:“见过韩大人。”
    “我听闻你们这次携带不少耕牛过来。”韩彻一开口,便是直奔主题:“藕粉我可卖你,价钱也必然合适。但我不要银钱,只要同等银钱的耕牛交换。”
    实际上,韩彻做这么多,除了想要发展安南县的经济,也想要截胡这批耕牛。
    朝廷是有明令禁止,无故不得宰杀耕牛,违者徒一年半。但律令是律令,一直以来耕牛被宰杀的情况,全国各地都屡见不鲜。
    尤其是在安南这等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小地方,纵使韩彻想依照律法去严抓,其实效果也起不了多少的。
    富户们有钱有权,自有各种办法解决。而山间土着们,他们为了躲避赋税连人口都能瞒下,杀牛这点事,完全能够做到半点消息都不透露出去。
    可以说,起码在短期内,韩彻是做不到以律令的方式,遏制安南杀牛赛鬼的恶习。
    既然如此,韩彻便只能从源头先入手。
    “大人,此事并非我不愿答应……”赵四郎为难道。
    他确实是很看好藕粉,但商队此行是为着沉水香而来。需知晓安南此地人信重巫医,尤其是山间一些土着,与他们做沉水香交易时,更是只要耕牛。
    听完解释,韩彻沉吟片刻,道:“嗯,这确实是令你为难。”
    赵四郎错愕,显然未料韩彻竟这般好说话。
    接着,只听得韩彻又道:“对了,我今日来得太早,你应还未曾食用朝食吧?这样,我做东赔罪,还请勿要推辞。”
    被自己拒绝后,韩彻竟还请他吃饭赔罪!
    赵四郎皱眉:他莫不是还想让自己品尝一番,好因此改变主意?
    第18章
    听书
    安南此地,会在每年的冬天在活树上第一次凿采木香,称之为开门香。凿取下来的木香也有等级之分,最低等为白木香,最高等为牙香,也唤女儿香。
    香树本就生长不易,牙香还需得从老香树上凿取,再经过香农们精心制作,方才可成。
    偏掌握香树和制香手艺的香农又多为安南山间土着,他们也是对巫医最为信重的那一批人。商户们为着能换取到高质量的沉水香,才会不辞辛苦的从其他地方赶来大批的耕牛。
    所以这饭不论吃多少次,赵四郎都不觉得自己会改变主意。
    直到赵四郎被韩彻带出招待所,来到一处茶馆。
    安南县原来的茶馆在之前大抄家里被清理了,如今的茶馆,是韩彻近些时日才安排人重新开设起来的。
    “拜见大老爷。”茶馆店家一见韩彻,一脸热情又亲切的跑来:“大老爷快请上座,可要现在便开始?”
    韩彻点头:“嗯,开始吧。”
    店家闻言,立即笑着应下,下去准备起来。
    很快,茶水点心陆续摆上桌。
    赵四郎此时已经有些看不大懂韩彻的操作了,说是请他吃饭,来的却是茶馆喝茶,吃点心。
    不过旁的,赵四郎倒是看出来了一些。好比这位韩县令在被贬谪到安南后的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貌似颇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拥戴。
    今日茶馆店家如此,昨日孙大郎还有那些厨娘杂役亦是如此。
    这不得不让赵四郎生出几分忧虑,他虽有靠山,但毕竟远在京城。而韩彻在当地这般受乡民爱戴,与他换取耕牛亦是为分给农户。
    若韩彻最后真来硬的,那他这次怕是有点麻烦了。
    为了招待赵四郎,韩彻今日还命人准备了节目——说书。
    “来,听听我们安南的民间故事。”韩彻微笑着,替赵四郎茶杯中注入热气腾腾的茶水:“虽是乡间故事,也颇有一番趣味。”
    赵四郎忙道:“多谢大人。说来,我平素也爱听闻民俗趣事。”
    韩彻笑道:“那感情好。一会你可定要好生听听,再与我讲讲别处民俗与安南不同之处。”
    这话一出,赵四郎便是想不用心听书,都是不成的了。
    “啪!”
    只听得醒木一敲,前方说书先生便扬声道:“话说,安南某地有一户人家,夫妻二人为人和睦又良善。却不知为何,成婚十数年亦未怀有子嗣。”
    “某日,有一行僧前来化缘,受夫妇二人恩惠后,便与二人指点,言道二人或可在家中供奉观音大士。”
    “夫妇二人听用,每日都与家中虔诚供奉大士。一年后,果真喜得一闺女。二人感念大士赐儿之恩,为其取名为芙蕖。”
    “芙蕖,莲矣。”
    观音大士坐莲花台,而莲花又曾被人称之为佛花。
    “这芙蕖自幼便聪慧孝顺,这日,她同父母,乡邻一道与海边赶海。突遭逢恶蛟做害,为救父母和乡邻,芙蕖使计将恶蛟引来自身,最终众人成功脱险,而那芙蕖,却惨遭恶蛟一口吞食!”
    说书先生说到这,停顿下来,摇头长叹一气。
    一旁的韩彻留心注意到,此时赵四郎眉头也不由自主的跟着蹙起,显然已是在替那芙蕖惋惜。
    实在是古代没有太多娱乐项目,好比说书都是直到宋朝才真正成型,立时便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
    韩彻从原主记忆中更得知,时下虽有说书,但还未兴盛,故特意安排了眼前这一出。
    这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后世的《哪咤闹海》,但因着原故事斩杀恶龙,抽龙筋等行为有人们借助神话故事在表达对天子的怨恨,因此韩彻便不得不做出修改,把恶龙改成恶蛟。
    毕竟韩彻本意,是为着推广藕粉。
    也如韩彻预料那般,赵四郎果然被故事吸引,全然一副全神贯注的神态,盯着说书先生,等待后续。
    “正当夫妇二人因痛失爱女,悲戚难耐,又恐恶蛟继续前来做害时。之前点播二人的行僧突然而至,立时将那恶蛟斩杀。奈何为时已晚,夫妇二人刨其腹,却连零星碎骨也未能得。”
    “夫妇只得跪求行僧,行僧感念芙蕖舍己救人此等壮举,便借助莲藕,为其造出藕身人形。”
    “芙蕖得以复活后,才告知父母一隐事。原来她本是随伺大士身边之莲花化身,行僧也非寻常僧侣,而是大士念夫妇二人良善,特幻化而来。”
    “在芙蕖被恶蛟吞食后,前尘往事皆被记起,灵魂亦回至大士身边,方才求得大士及时赶来。”
    “芙蕖还寻大士又求得这一世亲缘,恢复记忆的她教授乡民种藕,食藕,更带领大家制作出有玉玲珑之称的藕粉!”
    “……”原本真只当这是一个民俗故事,听得都入迷了的赵四郎,听到这,终于也意识到不对劲来了。
    果然!
    只见那说书先生,手中醒目“啪”的又是一声响,声音也突然变得激情高涨:“且说这芙蕖教授大家所制之藕粉,其色泽当真是白里透红。冲泡好后更是质地细腻,还有生津止渴,开胃补肺,滋阴养血等功效……如老弱妇孺,体弱多病者饮用,尤为最佳……”
    于是待到这一场说书听完,赵四郎端正身子,思考良久,终是问道:“大人,这藕粉我愿再加价五成,如何?”
    听这故事之前,赵四郎只觉藕粉不过一新鲜好物。
    将藕粉带去京城,确实能挣来些许银钱,但也不过如此。
    可在听完这故事之后,赵四郎终于重视藕粉。
    也别觉得这只是一个说书先生讲的神话故事,事实上,本就不错的商品,加上这样一份神话来历,再好生操作一番的话。必然便能让听者好奇,从而争相追捧,使得藕粉的身价暴涨。
    作为商家,便可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但藕粉再好,可终究还是比不得素有“一两沉香一两金”之称的沉水香。
    然,韩彻也不肯放弃耕牛。